English

为各民族兄弟都能过上好日子

1998-01-27 来源:光明日报 虞宝竹 我有话说

46年前,刘树生———一个年轻的老八路从河北大平原来到了2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的边疆云南。他从任乡、县、州委书记到省委副书记,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传说。1988年,刘树生开始担任云南省政协主席,为各族兄弟都能过上好日子兢兢业业奉献着自己一颗老共产党员的红心。

在云南1350多万少数民族中,有450多万人散杂居住在边远地区,自然条件差,是扶贫的难点。为了改善这些地区经济和促进社会的发展,刘树生建议党委和政府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对民族散杂贫困地区进行社会化的扶贫。在他的领导下,云南省政协从1992年起每年召开全省散杂居地区民族工作座谈会,把帮助散杂居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作为政协参政议政、抓大事办实事的重要举措。几年来省政协为边疆贫困地区举办各种专业技术培训班1400期,培训人员116225人次,建立联系扶贫点200多个,筹措资金8000多万元,组织各方专家深入基层1万多人次,给各级党委和政府提供了许多重要建议,所有扶贫点的经济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有的已经开始迈进小康。云南省政协还成立了智力支边办公室及省扶贫基金会,充分发挥各级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成员联系面广的优势,从国内外引进资金、物资、项目,组织协调各成员单位为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办实事。

长期在民族地区工作,刘树生深深感到,能否源源不断地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是一个国家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民族地区能否脱贫致富的关键,必须花大力气发展教育事业,特别是民族教育事业。为此他提出政协参政议政,教育是永久的主题。在他的积极倡导下,1993年设立了“云南省政协边疆山区民族教育奖”,几年来共奖励了23个民族的近600名优秀教师。为广大扎根边疆,发展民族教育的教师送去了党和人民的尊重、关怀和温暖。此项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去年冬天,昆明突遇寒流,气温骤变。生活在贫困山区的群众会怎样呢?刘树生想起曲靖地区一个海拔2000多米的小山村的情景,生活在那里的回、汉同胞尽管世代辛劳,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年人均收入只有120元,全村39户人家大多连床棉被都没有。“这么冷的天,他们可怎么过呢?”刘树生用自己的钱买了50床棉被,请自己的秘书和政协秘书长一起赶快将棉被送到群众家里。山村的老乡们哭了。他们还叫不出刘树生的名字,但是他们却记住了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一彝族阿妹在昆明打工时突发心脏病并引起脑栓塞,但因无力支付医药费生命垂危。正卧病在床的刘树生闻讯,立即让秘书到医院探望,将自己积蓄的1000元捐给了素昧平生的彝族小姑娘。以他自己的行动带动了社会对弱者的扶助。他说:“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空话,要化为具体行动。我们虽然达不到焦裕禄、孔繁森的高度,但应该照着这条路子做。树立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每一个人从自我做起。”他将自己多年的工资和稿费积蓄1万元捐献给澜沧县民族中学,将1万元捐献给家乡孟村回族自治县中小学民族教育“金星奖”基金会;他为思茅地区儿童福利院送去书籍、电脑等学习用品;他为灾区捐款捐物,他用自己坚定的步伐走着焦裕禄、孔繁森的路。

为了让云南边疆各族人民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他不顾自己60多岁的年龄和身体的不适,不仅奔走于山区坝子,还奔走于许多国家和地区,为开放云南,引进外资牵线搭桥。日本几大公司进驻云南;泰国、缅甸同云南的合作开发;香港诸多公司的投资、捐献,都有刘树生的辛勤工作。有人对他不理解,说,何苦老来找罪受?刘树生说,我就是剃光了头往乱刺堆里扎,为人民利益头破血流终不悔。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